深地寻矿的科技先锋
发布时间:2025-09-04

图片5.png

岑超,男,1987年12月生,湖北黄冈人,中共党员,昆明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物化遥、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2011年参加工作,现任江苏省矿产地质调查大队地质科技创新应用中心技术负责人。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通报表扬地质找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通知》,岑超光荣上榜,成为全国受表扬的46位青年科技人才之一,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科技人才。

从业十余年来,该同志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长期奋战在矿产勘查野外一线,用科技创新点亮深地宝藏,践行着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

一、久久为功,投身找矿事业

岑超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持续从事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工作。2012-2013年,担任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纳米比亚EPL4363矿权区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负责人,在异国他乡坚守13个月,克服了语言障碍、气候不适等诸多困难,为后续找矿技术应用积累了关键经验。2017年,在昆明理工大学韩润生教授团队的组织下,作为物探子项目负责人实施了全国首个金属矿产“时频电磁法”勘查项目,助力云南省会泽铅锌矿获重大找矿突破,相关勘查成果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此后,该同志分别在云南、四川、贵州、江苏等地主持开展“时频电磁法”金属矿产勘查项目,其中大型7项、中型5项,所涉矿区包括云南会泽铅锌矿、毛坪铅锌矿、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铁矿、羊拉铜矿、江苏仑山金矿等,助力矿山深边部找矿工作取得持续进展,初步形成了“时频电磁法找矿”的品牌。期间,该同志于2017-2018年主持福建省尤溪县梅仙矿区峰岩矿段铅锌矿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总结了“磁法平面选区+CSAMT探测隐伏岩体+激电圈定浅部有利区”的找矿思路,所提交的找矿目标区经钻孔验证见矿率达100%,助力该区新增铅锌金属量约27万吨;2019-2020年,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子课题,为黑龙江省嫩江市铜山铜矿深部隐伏矿体勘查探获超大型单体铜矿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同志认真负责、不怕吃苦、敢于担当,坚持深入一线扎扎实实收集资料、采集物探数据、观察地质现象、开展综合研究。为深入思考物探成果揭示的地质信息,除了消化吸收以往物探和地质资料之外,每个项目都到矿山现场跑野外、下坑道并与矿山技术人员深入交流。编写成果报告过程中,时常为研究物探异常的找矿意义,加班工作至凌晨。2024年,在滇西北羊拉矿区,该同志克服跳蚤咬得两腿都是包的艰苦条件,坚守现场两个多月,从海拔近4000米的地表,到3500米至3000米的各中段坑道,都留下了他潜心研究的身影,最终圈定了数个找矿有利区,目前该区正在部署钻孔验证。

二、锤炼专业,推动绿色勘查

岑超同志主动钻研专业问题,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注重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善于消化吸收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并从地球物理角度分析研究地质问题,形成了将勘探地球物理学与矿床学交叉融合的专业特长。

该同志主动创新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基于所主持的十余个时频电磁法勘探项目的工作成果,凝练并形成了以时频电磁法为主,配以重力、磁法及其他电磁法的大深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组合,总结了基于重-磁-电勘探的“剖面异常分级→平面综合选区→深部靶区圈定”地球物理找矿关键技术,相关科技成果—“滇东北矿集区超大型铅锌矿床大深度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及找矿应用”获江苏省地质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相关技术正持续运用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三、科技创新,助力深地探测

岑超同志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助力科研团队先后获江苏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R2)、三等奖1项(R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R4)。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局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该同志从未停止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脚步。2024年9月,该同志攻读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负责人李文昌教授。期间,他不仅较好地完成阶段学业任务,且持续开拓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阵地并负责项目主要工作,经常奔波于学校、项目工作区和单位之间,但他从未懈怠,始终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助力深地探测取得更佳的找矿效果。

目前,该同志担任国家级项目所属项目专题负责人,深度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并均作为项目申报答辩组三名成员之一参加立项答辩。依托深地项目的实施,他正在积极推进地-坑时频电磁法、方位地井时域激电法等地球物理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努力为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地质科技创新应用中心 王海静)